M+的首場館藏水墨展 馬唯中談國際語境下「水墨之新」
撰文:張夢薇, 文匯報 A23 | 文匯副刊 | 2017-11-30。 » 閱讀文章
M+的首場館藏水墨展 馬唯中談國際語境下「水墨之新」 2017-11-30
在藝術市場的氣氛中,「水墨」或許只是一個經營板塊的標識,而在全球一體化的國際語境裡,「水墨」,更標誌着正在崛起的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文化話語權的爭奪,作為最具有文化屬性的典型「中國式」藝術形式,水墨其背後蘊含的精神內涵,正是中國文化能見度的一種藝術希望。
雖然近年發生的「新水墨」浪潮在市場跌落之後再難衝破創新困境,但一場場水墨展,卻反而提供給了「水墨」一些新詮釋,展期郵寄日期至明年1月28日的「似重若輕-M+水墨藏品 」,就是一場代表着國際視線的水墨解讀展,它不僅是香港M+博物館展亭空間舉辦的第一場梳理性的水墨群展,其策劃者,更是名字前一直被冠上「馬英九女兒」的M+策展人馬唯中。這位有着國際學術背景的台灣策展人,以她的身份與背景,將會如何理解、看待、介紹當代語境中的「新水墨」?■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圖:主辦方提供
正如馬唯中在展覽前言中說到的那樣:「這是一場『跨國界』及『跨媒介』的水墨展」,展中不但可以看到劉國松、鄭重賓、王無邪、徐冰這些來自兩岸的華人實驗水墨藝術家,亦有韓國藝術家李禹煥、白南準和日本藝術家森田子龍,甚至將版圖拓延至紐約和西班牙,這些以水墨或非水墨形式的創作,勾勒出馬唯中腦海裡,「當代水墨」這個詞彙的基本輪廓。
展開展覽序幕的,是韓裔美籍藝術家白南準的《平方根》,他以戲謔玩笑向水墨傳統致敬,不乏挑逗意味,馬唯中指出,白南準用箱頭筆在立軸上草草畫下平方根符號,好像禪宗公案的手法,而他自如地運用各種文化和領域給他的靈感,正是充分體現了今次「似重若輕」的展覽理念。
M+的水墨視野
今次參加展覽的60件作品,皆是馬唯中由M+的6,000多件館藏作品中一一挑選出,她指出6,000件,是目前M+的館藏總數,希望透過這次M+首場水墨藏品展示,可以在有限的空間裡帶出M+收藏的廣度和國際化的視野,「也讓大家知道我們的收藏狀況、展示框架。」
那麼M+都收藏了些什麼?好像白南準的這件《平方根》,除了可以小窺大地透視出M+的國際性收藏之外,也折射出本次馬唯中特別提出的「水墨美學」這一新概念。將「水墨」上升到「美學」層面,是馬唯中通過策展對於「水墨」的一次推演,在她的視野裡,M+的「水墨」,再也不是以媒材作為定義範圍,而是「以水墨本學」。
「水墨不只是『水』和『墨』,從參展作品當中可以看到,有人用油畫,有人是用攝影或者是裝置,都可以的,『水墨』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美學。」以此角度來看,馬唯中認為『水墨』不會被任何表現方法框定,是故展覽不僅有中國畫家,亦有西班牙、美國等非亞洲藝術家的水墨畫作相對而陳,「我們希望可以用他們作品中的元素,比如類似書法中的線條,跟從東亞體系出來的藝術家做一個非常有趣的比較,看看在這個層面是否全球都有相通性。」馬唯中說。
策展中探討半世紀水墨發展
作為M+的水墨策展人,馬唯中日常工作核心就是梳理過去60年水墨的發展,以研究和觀察來看水墨美學能有怎樣的可能性。60年是「新水墨」的長度,馬唯中說,其實自20世紀中葉以來,許多亞洲藝術家重新審視並革新以書法和山水為主流的傳統水墨內容、技法和概念,從而探索新的手法與技巧,在此過程中,他們時常融會外來文化的藝術風潮與媒材,同時,亞洲境外的藝術家也從傳統水墨中找尋靈感,「所以說60年中,水墨自成一套教學體系、技法、語言、理念和流通的領域,早已參與國際交流與對話。」
以此為線路,這次展覽也被分成了「字跡、符號、筆劃;山水的念頭;物.外」三個板塊呈現。首個部分的「字跡、符號、筆劃」中的作品,主要去檢視水墨與書寫之間的關係。馬唯中指出此部分還呈現以點與線為本的藝術表達手法,是東西方藝術家理念相通之處。
「好像莊喆和梁巨廷,分別是60年代台灣和香港現代繪畫運動的重要成員,他們在抽象領域探討線條於構圖中的作用。同樣的還有李禹煥和朴棲甫,他們是60、70年代韓國『單色畫』現代繪畫運動的健將,分別在東京和首爾從事藝術創作。四位藝術家不約而同地引用傳統水墨的訓練和知識,並刻意挑戰它,把水墨的觀點帶入戰後抽象畫的範疇。」
第二部分「山水的念頭」在馬唯中的策展中卻傳遞出深刻的探討:「劉國松、王無邪與邱世華的創作背景,分別身處冷戰時期的台灣、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和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大陸,他們都有意選擇了最具中國文人情懷的山水畫來表達個人身份和文化認同。他們探索材料、技巧和構圖手法,融會西方抽象藝術,不囿於固有的技法,展現出傳統山水畫令人敬畏驚歎之貌。」
展覽的最後一部分「物.外」,轉向抽象水墨,呈現的是水墨的自我表現力,馬唯中也指,當水墨運用在抽象畫上時,真是再適合不過,她認為文人畫蘊含的哲理追求,依然是當代藝術創作的重點。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道家思想對「變」的體悟,激發了豐富多樣的藝術創作,「好像『蛙王』郭孟浩在70年代的行為藝術和紙本作品便屬此類,例如拼貼燒焦的紙張加上水墨,描繪蝴蝶羽化。」
將水墨畫作切割成為三個層面,從這樣的策展靈感的出發,正是馬唯中在M+館藏梳理時產生的,她透露,梳理館藏時發現非常多作品都是和書法的線條有關,或者是和山水的言語和精神性的追求有關,又或者是比較抽象化的呈現方式。「而且要討論水墨在近60年的發展,很難不去討論書法的影響、山水的影響,或者是藝術家從抽象層面出發創作的趨勢。這是過去60年來水墨藝術上非常大的變化方向,所以要做一次水墨60年的發展展覽很難不討論到這三個方面。」
國際當代語境下水墨可否延續?
那麼近幾年內「新水墨」在國際平台展覽的呈現,對於「水墨」又有着怎樣的意味和可能性?
馬唯中認為,國內外多場水墨展的背後,反映出的是人們對於水墨的一種期望,而展覽本身就是對水墨新生命力的推動,她指出水墨,是一個非常有潛力,且非常具有新可能性的領域。「大都會的水墨展把中國大陸從1980年代到2000年初的水墨做了一個蠻特別的展示,但他們的作品大部分是向藏家或私人機構借的。我們的展覽因為所有的作品都是M+的收藏,是從收藏機構的出發點來做這樣的展覽,可以看到我們的收藏不止包括香港、大陸、台灣、韓國、日本東亞,也包括了其他地方,包括歐洲、美國、南亞、中亞的藝術家,正因為我們提出來『水墨』不是一種媒介也是一種美學,因此可以從地區、藝術家和方法上擴大它的詮釋。」
是故,若以美學的根基層面來看,馬唯中認為,水墨的創新是有延續性的,而新的表現方法,可以由不同的元素衝擊出來。
「許多藝術家在過去60年,不管出生在哪裡,在後來的生活中,都可能因為家庭、政治、社會等等的關係而遷徙到其他的地方,可能是求學或者是被迫離開原本出生的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面對完全外來的文化,他帶着本身的傳統,這之間肯定會產生衝突和張力,在創作上的選擇就有了這樣的衝擊和刺激,所以才會在作品中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方法。」
策展者眼中的水墨之新
以「似重若輕」為名,馬唯中是以此詞彙詮釋出水墨美學的核心價值。在她看來,所指就是「水墨」物質性和精神性之間的張力。在水墨精神之上,水墨美學在不同的表現方法下會有非常多不一樣的視覺性。
對於當代的語境下,畫家們圍繞水墨作出的層出不窮的形式探索,是否愈來愈背離「水墨」本身的文化根本?未來的水墨在「當代」的追求之下是否仍有出路?
對於這個問題,馬唯中坦言,我們沒有辦法預知未來,只能用觀察的角度來看從過去60年到現在藝術家如何詮釋水墨的傳統,或者是水墨在今天對他們有什麼意義,「舉個例子,香港藝術家熊輝,他的父親也是一位有名的水墨山水畫家,他自己又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的,他如何在非常傳統的水墨訓練背景和家庭背景之下能夠走出他自己的道路,把水墨當作概念在做作品,他所得到的二維作品的過程是非常概念性的,並且能夠有非常強的視覺性,這應該就是水墨在當代的多維度延伸吧。」
雖然近年發生的「新水墨」浪潮在市場跌落之後再難衝破創新困境,但一場場水墨展,卻反而提供給了「水墨」一些新詮釋,展期郵寄日期至明年1月28日的「似重若輕-M+水墨藏品 」,就是一場代表着國際視線的水墨解讀展,它不僅是香港M+博物館展亭空間舉辦的第一場梳理性的水墨群展,其策劃者,更是名字前一直被冠上「馬英九女兒」的M+策展人馬唯中。這位有着國際學術背景的台灣策展人,以她的身份與背景,將會如何理解、看待、介紹當代語境中的「新水墨」?■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圖:主辦方提供
正如馬唯中在展覽前言中說到的那樣:「這是一場『跨國界』及『跨媒介』的水墨展」,展中不但可以看到劉國松、鄭重賓、王無邪、徐冰這些來自兩岸的華人實驗水墨藝術家,亦有韓國藝術家李禹煥、白南準和日本藝術家森田子龍,甚至將版圖拓延至紐約和西班牙,這些以水墨或非水墨形式的創作,勾勒出馬唯中腦海裡,「當代水墨」這個詞彙的基本輪廓。
展開展覽序幕的,是韓裔美籍藝術家白南準的《平方根》,他以戲謔玩笑向水墨傳統致敬,不乏挑逗意味,馬唯中指出,白南準用箱頭筆在立軸上草草畫下平方根符號,好像禪宗公案的手法,而他自如地運用各種文化和領域給他的靈感,正是充分體現了今次「似重若輕」的展覽理念。
M+的水墨視野
今次參加展覽的60件作品,皆是馬唯中由M+的6,000多件館藏作品中一一挑選出,她指出6,000件,是目前M+的館藏總數,希望透過這次M+首場水墨藏品展示,可以在有限的空間裡帶出M+收藏的廣度和國際化的視野,「也讓大家知道我們的收藏狀況、展示框架。」
那麼M+都收藏了些什麼?好像白南準的這件《平方根》,除了可以小窺大地透視出M+的國際性收藏之外,也折射出本次馬唯中特別提出的「水墨美學」這一新概念。將「水墨」上升到「美學」層面,是馬唯中通過策展對於「水墨」的一次推演,在她的視野裡,M+的「水墨」,再也不是以媒材作為定義範圍,而是「以水墨本學」。
「水墨不只是『水』和『墨』,從參展作品當中可以看到,有人用油畫,有人是用攝影或者是裝置,都可以的,『水墨』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美學。」以此角度來看,馬唯中認為『水墨』不會被任何表現方法框定,是故展覽不僅有中國畫家,亦有西班牙、美國等非亞洲藝術家的水墨畫作相對而陳,「我們希望可以用他們作品中的元素,比如類似書法中的線條,跟從東亞體系出來的藝術家做一個非常有趣的比較,看看在這個層面是否全球都有相通性。」馬唯中說。
策展中探討半世紀水墨發展
作為M+的水墨策展人,馬唯中日常工作核心就是梳理過去60年水墨的發展,以研究和觀察來看水墨美學能有怎樣的可能性。60年是「新水墨」的長度,馬唯中說,其實自20世紀中葉以來,許多亞洲藝術家重新審視並革新以書法和山水為主流的傳統水墨內容、技法和概念,從而探索新的手法與技巧,在此過程中,他們時常融會外來文化的藝術風潮與媒材,同時,亞洲境外的藝術家也從傳統水墨中找尋靈感,「所以說60年中,水墨自成一套教學體系、技法、語言、理念和流通的領域,早已參與國際交流與對話。」
以此為線路,這次展覽也被分成了「字跡、符號、筆劃;山水的念頭;物.外」三個板塊呈現。首個部分的「字跡、符號、筆劃」中的作品,主要去檢視水墨與書寫之間的關係。馬唯中指出此部分還呈現以點與線為本的藝術表達手法,是東西方藝術家理念相通之處。
「好像莊喆和梁巨廷,分別是60年代台灣和香港現代繪畫運動的重要成員,他們在抽象領域探討線條於構圖中的作用。同樣的還有李禹煥和朴棲甫,他們是60、70年代韓國『單色畫』現代繪畫運動的健將,分別在東京和首爾從事藝術創作。四位藝術家不約而同地引用傳統水墨的訓練和知識,並刻意挑戰它,把水墨的觀點帶入戰後抽象畫的範疇。」
第二部分「山水的念頭」在馬唯中的策展中卻傳遞出深刻的探討:「劉國松、王無邪與邱世華的創作背景,分別身處冷戰時期的台灣、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和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大陸,他們都有意選擇了最具中國文人情懷的山水畫來表達個人身份和文化認同。他們探索材料、技巧和構圖手法,融會西方抽象藝術,不囿於固有的技法,展現出傳統山水畫令人敬畏驚歎之貌。」
展覽的最後一部分「物.外」,轉向抽象水墨,呈現的是水墨的自我表現力,馬唯中也指,當水墨運用在抽象畫上時,真是再適合不過,她認為文人畫蘊含的哲理追求,依然是當代藝術創作的重點。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道家思想對「變」的體悟,激發了豐富多樣的藝術創作,「好像『蛙王』郭孟浩在70年代的行為藝術和紙本作品便屬此類,例如拼貼燒焦的紙張加上水墨,描繪蝴蝶羽化。」
將水墨畫作切割成為三個層面,從這樣的策展靈感的出發,正是馬唯中在M+館藏梳理時產生的,她透露,梳理館藏時發現非常多作品都是和書法的線條有關,或者是和山水的言語和精神性的追求有關,又或者是比較抽象化的呈現方式。「而且要討論水墨在近60年的發展,很難不去討論書法的影響、山水的影響,或者是藝術家從抽象層面出發創作的趨勢。這是過去60年來水墨藝術上非常大的變化方向,所以要做一次水墨60年的發展展覽很難不討論到這三個方面。」
國際當代語境下水墨可否延續?
那麼近幾年內「新水墨」在國際平台展覽的呈現,對於「水墨」又有着怎樣的意味和可能性?
馬唯中認為,國內外多場水墨展的背後,反映出的是人們對於水墨的一種期望,而展覽本身就是對水墨新生命力的推動,她指出水墨,是一個非常有潛力,且非常具有新可能性的領域。「大都會的水墨展把中國大陸從1980年代到2000年初的水墨做了一個蠻特別的展示,但他們的作品大部分是向藏家或私人機構借的。我們的展覽因為所有的作品都是M+的收藏,是從收藏機構的出發點來做這樣的展覽,可以看到我們的收藏不止包括香港、大陸、台灣、韓國、日本東亞,也包括了其他地方,包括歐洲、美國、南亞、中亞的藝術家,正因為我們提出來『水墨』不是一種媒介也是一種美學,因此可以從地區、藝術家和方法上擴大它的詮釋。」
是故,若以美學的根基層面來看,馬唯中認為,水墨的創新是有延續性的,而新的表現方法,可以由不同的元素衝擊出來。
「許多藝術家在過去60年,不管出生在哪裡,在後來的生活中,都可能因為家庭、政治、社會等等的關係而遷徙到其他的地方,可能是求學或者是被迫離開原本出生的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面對完全外來的文化,他帶着本身的傳統,這之間肯定會產生衝突和張力,在創作上的選擇就有了這樣的衝擊和刺激,所以才會在作品中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方法。」
策展者眼中的水墨之新
以「似重若輕」為名,馬唯中是以此詞彙詮釋出水墨美學的核心價值。在她看來,所指就是「水墨」物質性和精神性之間的張力。在水墨精神之上,水墨美學在不同的表現方法下會有非常多不一樣的視覺性。
對於當代的語境下,畫家們圍繞水墨作出的層出不窮的形式探索,是否愈來愈背離「水墨」本身的文化根本?未來的水墨在「當代」的追求之下是否仍有出路?
對於這個問題,馬唯中坦言,我們沒有辦法預知未來,只能用觀察的角度來看從過去60年到現在藝術家如何詮釋水墨的傳統,或者是水墨在今天對他們有什麼意義,「舉個例子,香港藝術家熊輝,他的父親也是一位有名的水墨山水畫家,他自己又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的,他如何在非常傳統的水墨訓練背景和家庭背景之下能夠走出他自己的道路,把水墨當作概念在做作品,他所得到的二維作品的過程是非常概念性的,並且能夠有非常強的視覺性,這應該就是水墨在當代的多維度延伸吧。」